龙源期刊网访《党员文摘》主编宋愚
《党员文摘》是一本在全国党刊普遍处于内容过于严肃、形式单调、说教严重、刊物稳而不活、缺乏可读性的状况下应运而生的、融党性与可读性为一体的格调高雅的通俗文摘读物。
《党员文摘》在坚持与时俱进的步伐中,不断开拓创新,逐渐凝练出“现代、大气、高雅”的理念,发行量曾创下80万份的骄人成果。
《党员文摘》与许多有识之士结下了深厚情谊。在20年的风雨历程中,读者的每封信件都给予她无私的鼓舞,也寄予了更多的希冀……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于改革开放年代诞生的《党员文摘》在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党性鲜明是她区别与一般文摘类刊物的显著标志。在新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党员文摘》将如何把自己的旗帜更鲜明地飘扬起来,成为众多文摘类刊物中的奇葩?龙源期刊网的记者专门采访了《党员文摘》主编宋愚。
龙源记者:《党员文摘》从1985年创刊至今,2005年正好创刊20年,请您给读者介绍一下《党员文摘》的发展历程。
宋愚:简要地说,《党员文摘》的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初创阶段(1984年)
1984年,全国党刊普遍处于内容过于严肃、形式单调、说教严重、刊物稳而不活、缺乏可读性的状况,中国内地读者、特别是党员读者,迫切需要一本贴近社会现实、反映改革开放的导向正确、又形式活泼、能够触及读者心灵、引发读者思考的个人教育读物。1985年4月,《党员文摘》应运而生,独辟蹊径积极探索一条生动活泼办党刊,抓好党员教育的新路子,力求在帮助广大党员和追求真善美的读者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客观看待社会和形势,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洪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发挥教育和促进作用。刊物一创办,就受到广大党内外读者的好评,通过自办发行方式,初期发行量即达到8万余册。
第二,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创刊到1995年)
创刊后到1995年,《党员文摘》坚持初创时的办刊宗旨和特色,不断调整、打磨各个栏目,办刊质量逐渐提升,在市场和读者的选择下,发行量也从8万份逐年攀升,逐渐稳定在70余万份,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加快发展到独特风格基本形成时期(1997年至今)
1997年重庆直辖,是《党员文摘》加快发展的又一契机。《党员文摘》在多年积累的办刊经验上,凝练提升出其“现代、大气、高雅”的办刊理念,提出了《党员文摘》要适应当代读者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树立精品意识,做到精选精编,达到“期期都是精品、篇篇都很精彩”的效果。通过进一步突出特色、形成风格,《党员文摘》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发行量也突破了80万大关。
《党员文摘》应读者要求,从32页扩版为48页并增加了4个彩色插页;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加强版面视觉冲击力;以独特的生动活泼办党员教育读物的模式独树一帜,形成了“卷首篇”等一批品牌栏目,刊物自身也成为了中国期刊中的一个品牌。1997年以来,刊物还先后组织过“十五大文件学习竞赛”活动;参与了由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青基会组织的“全国百家期刊联袂开展‘开发大西部,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大型公益活动”,从中国青基会反馈的信息,《党员文摘》读者参与募捐人数和捐款总数名列前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展现出《党员文摘》广大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党员文摘》多年坚持自办发行、邮发、书摊零售三管齐下,曾创造了期发行量87万册的历史最高纪录;2002年起又正式以电子版和纸介版两种形式向国际市场公开发行,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在期刊市场竞争激烈、党员个人教育读物自身诸多局限的情况下,《党员文摘》读者遍布中国大地,延伸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若干企事业单位和2000多个县,乃至超越国界,受众面达数百万,成为追求真善美人们喜爱的读物。
多年来,《党员文摘》获得多项殊荣:1998、2004年两届被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读者最喜爱的文摘杂志;连续3届在重庆市期刊质量考评中名列前茅,连续三届获评重庆市十佳期刊,历年累计获各类期刊、编辑奖300余项。
《党员文摘》今年已满20周岁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已被广大读者接受,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读者。我们将进一步办好这本个人教育精品读物,回馈广大读者的厚爱。
龙源记者:《党员文摘》的办刊宗旨和特色是什么?在工作中是如何体现为百姓服务的?
宋愚:《党员文摘》是一本融党性与可读性为一体的格调高雅的通俗文摘读物。创刊20年来,《党员文摘》坚持鲜明的党性,正确的舆论导向,形象、生动、艺术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严肃的政治刊物办得生动活泼、精彩可读,深受党内外读者的喜爱。
简要地概括《党员文摘》的特色,就是“党性鲜明,可读性强”。
党性鲜明是《党员文摘》区别于一般文摘刊物的显著标志。它的党性体现在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时代感上,通过推出一个个符合时代要求、反映时代特征、充满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又使刊物的党性原则洋溢着浓郁的感染力。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新的时代精神,强烈地吸引和感召着读者,同时也凸现了刊物的社会导向价值。《党员文摘》从不以猎奇、低级趣味甚至黄色淫秽的内容去吸引读者、迎合读者,而是在办刊实践中始终坚持和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宣传真实感人的正面典型,坚持“三贴近”,唱响“主旋律”,这也是《党员文摘》作为一本时政文化生活类党员教育读物办刊宗旨的体现和其职责所在。
可读性强是《党员文摘》的又一个特色。我们认为,在坚持正确舆论的导向前提下,所选编的文章愈生动活泼、有趣可读,党性原则才越具有感染力,刊物才越具有吸引力。因此,我们首先把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对读者关注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新旧事物的矛盾,新旧观点的冲突敢于触及,在全国上千种报刊中,摘登能够充分反映、正确分析阐释事物本质的文章。其次是追求较高的文化意境,在编辑工作中导入和强化“故事性”理念,选登的文章入情入理,富有较强的可读性,蕴含浓郁的人性、人情和人文关怀色彩,给人以启迪。包括栏目、版式、装帧、插图甚至字号的运用,都要求要体现这一特色。
作为办刊人,为百姓服务,主要就是为读者服务。根据本刊2004年进行的读者意见调查,每本《党员文摘》的平均阅读人数为5.73人。面对数百万读者,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地为他们奉献一本又一本格调高雅、精彩可读,使读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悠闲一阅,就能触及时代的脉博,遨游知识的海洋,懂得做人的真谛,领略生活的情趣。
龙源记者:作为全国惟一公开发行的文摘类党员个人读物,在众多媒体政治性的信息中,《党员文摘》是如何确保信息准确性的?
宋愚:从《党员文摘》的栏目设置和每期刊登的部分内容看,可以说,时政类文章及其信息占有相当比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这也是《党员文摘》区别于一般文摘类刊物的地方。因此,确保政治性信息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既是国家法律和党的宣传纪律的要求,也是读者的需要,同时更是编辑应当遵循的原则。作为一本负责任的刊物,我们首先对编辑严格要求,不断地、适时地对编辑进行宣传纪律教育和有关法规知识教育,使他们真正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其次,面对数量庞大的各类报刊(包括众多网站),我们坚持选登文章的原载报刊(网站)必须具备权威性,选登文章本身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宣传纪律。办刊实践证明,只有确保刊物传递的各类信息包括政治性信息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才能保证刊物作用的发挥,刊物自身也才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龙源记者:作为政治性比较浓的《党员文摘》,是如何将严肃的政治素材做得富有趣味性与阅读性的?
宋愚:关于这个问题,我在阐释《党员文摘》的特色时已有所涉及。在此,我愿意作进一步的说明。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读者在没有接触到《党员文摘》以前,以为这本刊物一定是枯燥说教、了无生趣的,即你所说的不具备“阅读性”。其实,这是对《党员文摘》的误解。正如不少读者感叹的,当翻开杂志,当品读了其中的文章,立即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并且从此就“爱”上了这本期刊,成为了《党员文摘》的忠实读者。这样的读者故事很多。作为办刊人,我们追求的是“期期精彩,篇篇可读”,就是严肃的政治素材(题材内容),我们也要摒弃生硬枯燥,把政治性寓于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之中,进而在整本刊物中,以丰富的内容、感人的故事,张扬人生理想、个性追求,展现人性美、人情美和人文关怀。
具体讲,我们在如何将严肃的政治素材做得富有趣味性与阅读性方面,在编辑手法上注意了这样几点:一是依据时代背景,突出文章的剖析力度(例如国内政治题材方面的《“官员问责”:中国政治的亮点》、《政府“效能风暴”自温州而起》、《中国挑战贫富差》、《新都之治》等;国际政治题材方面的《美国:对内民主服务与对外霸权》、《核武器环峙中国》、《去美国国会“买耳朵”》、《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会降临中国吗?》等)。二是挖掘政治历史,突出文章的导向价值(例如《窑洞里的马列主义》、《毛泽东:共产党决不当李自成》、《蒋经国与大陆的秘密和谈》、《五十五年执政之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等)。三是凸现人情亲情,突出文章的亲和力(例如《邓小平的亲情与真情》等)。四是调动多种手段,突出文章的精美性。包括选文采用多种体裁,摘文注意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完美压缩、修正谬误等手法的运用,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吸引读者(例如《邓小平的最后岁月》、《猎狗效应》、《中国武林高手在珍宝岛的肉搏战》等)。
龙源记者:作为文摘性质的杂志,其内容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并被相关媒体报道后而选摘的,那么,它时效性的优势往往就不是特别强,也就容易失去部分读者,《党员文摘》是如何处理的?
宋愚:的确,文摘期刊作为对信息二度传播的载体,它在时效性上天然地不具备优势。但是,读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时效性并不是一个有品位的期刊读者的惟一诉求。否则,就很难解释在改革开放后,文摘类报刊何以在中国大地上应运而生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果。
当然,现在毕竟是信息时代,要办好一本文摘期刊,也要充分考虑到刊物内容的时效性,对《党员文摘》这样一本时政内容占有相当比例的刊物来说,尤其如此。
具体地说,在保证刊物的时效性上,我们着重把握了以下环节:一是增强编辑人员的前瞻意识。对涉及国内外重大时政方面的题材,要求编辑人员要有超前的“编辑眼光”,使选登的文章具有“每期所谈及的话题,正是读者要思索的、希望讨论的;所提供的信息,正是读者想知道的、对读者有所帮助的”效应。二是提升刊物内容的前沿性,使刊物内容指向“扬时代之先声”。例如《“官员问责”:中国政治改革的亮点》一文,其中所揭示的“引咎辞职”、“官员问责”,至今仍是中国社会政治中的“关键词”。这类文章在“神州潮”、“今日世界”、“供你参考”“广角镜”等栏目中屡见不鲜。三是加大刊物策划力度。对于文摘类期刊来讲,一个成功的策划,不仅可以以多种表现形式对信息加以组合,而且也可以大大增强刊物的时效性,从而收到以长(后发制人)补短(时效性相对较差)、促短变长之效。这是办刊艺术中的辩证法。例如去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党员文摘》第8期在“党史纵横”、“史海泛舟”栏目选登了4篇文章,并加有编前语《深切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这些文章主题重大突出,内容丰富可读。此外,在“艺术星空”栏目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儿子》一组油画,真实地再现了一代伟人的风范。由于该策划抓得及时,刊物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之前出版,使刊物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龙源记者:根据西方期刊发展的一个规律,一般刊物发展到20年左右就会出现停滞或者是显露出疲惫不堪的状态,作为《党员文摘》在大的环境下,有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宋愚:20年前,《党员文摘》创刊。在当时,文摘报刊的出现可谓“雨后春笋”。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少文摘类报刊步入了发展的相对稳健期,但也有相当一批文摘类报刊发行萎缩,影响渐小,甚至从读者的目光中消失。《党员文摘》由于办刊宗旨明确,读者定位准确,内容与时俱进,真正起到了帮助党内外读者“触及时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良好作用,因此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和热烈欢迎,期发量从创刊时的几万份,到长期稳定在80多万份,并继被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首届全国期刊百强,2001年进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之后,2004年底又入围第三届全国期刊百强。承蒙广大读者的厚爱,也由于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党员文摘》从一个呀呀学语的稚子,成长为了身强力壮的青年。
对《党员文摘》的未来,作为这本刊物的总编辑,我仍然看好它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仍然充满了继续办好它的信心。尽管在进一步提升刊物质量上我们还有许多必须加以解决的困难,在进一步扩大刊物发行量上我们还有许多必须攻克的障碍,在进一步打造刊物的品牌上我们还有许多必须面对的压力,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并不能摧毁我们的意志。“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努力探寻办刊规律,真正做到以满足读者的最大需求为办刊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党员文摘》新的辉煌!
龙源记者:资金往往是制约期刊能否顺利发展的致命性武器,作为《党员文摘》的经费是来自市场还是来自财政?
宋愚:《党员文摘》由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主管主办。我社是一个全面实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党员文摘》的办刊经费是完全来自于市场的。我们购置设备、编辑采访、纸张印刷、发行开拓、人员工资等没用财政一分钱。近几年来,我们还累计向国家缴纳各种税收1700万余元。
龙源记者:作为创刊20年的《党员文摘》,肯定有不少忠实读者为其欢喜为其忧,也会有很多比较有纪念意义的来信作为资料珍藏在《党员文摘》的档案库里,能否向读者推荐几份呢?
宋愚:《党员文摘》一向视读者为自己的朋友;相应地,读者也把它视为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从一定意义上讲,《党员文摘》作为品牌的崛起,与广大读者对它的关心、支持和厚爱分不开。我给你举个例子吧。去年,《党员文摘》全年共收到读者荐稿33709篇;全年刊出文章561篇,其中选用读者荐稿218篇,占刊出文章总数的38.86%。这说明,《党员文摘》是编者和读者共同打造的一本精品刊物。近几年,《党员文摘》编辑部每年都要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在这些来信中,读者对办刊提出了大量的建议、意见,也表达了《党员文摘》的眷念和关爱。在此,我给你推荐几份原汁原味的读者来信,你看了,是不是也能从中体验到《党员文摘》的读者对刊物的深情厚意呢?(文后附读者来信)
龙源记者:对期刊杂志而言,编辑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部门,特别是像《党员文摘》这样一个全国惟一公开发行的文摘类党员个人读物,编辑部的情况如何?你是如何选用编辑人才的?
宋愚:《党员文摘》现有直接的编辑人员6人,其中终审总编1人,二审兼编辑部主任1人,文字栏目编辑3人,美编和图片栏目编辑1人。从素质结构来看,6人中编审1名,副编审1名,编辑4名;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达80%以上;中共党员人数达80%以上。
说到选人、用人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在此,我只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选用人才时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要建立适应人才发展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
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才能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我社自2000年7月在全国党刊界率先实行了以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内部机制改革。通过改革,我们建立全员劳动聘用合同制,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活了刊社用人机制。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任人惟贤”、“凡进必考”,把好源头关。我们建立了月度考核制度,严格根据月度考核兑现工资和奖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质量评审组对编辑编采工作进行考核,通过绩效考核促进编辑素质的提高。我们建立并不断完善与市场体制接轨的分配制度,完善各类福利和保险,使人才能安心工作。
在科学合理的机制下,我社内部管理规范,职工心齐气顺,先后面向社会招聘多次,建立了自己的后备人才库,逐渐建立了一个能打硬仗的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和发行、管理队伍。目前《党员文摘》的编辑中就有3名是2000年我社内部机制改革后新聘进来的大学生,他们现在都已成为编辑部的业务骨干。
第二,广纳贤才,用其所长。
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编辑人才,思想品德是第一位的。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刊物,《党员文摘》作为一本高品位的党员个人教育读物,其编辑首先必须是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是有较高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人。然后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的人。应该说,这五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当然,这几个方面的发展不一定平衡,在选用人才时也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对于编辑这项特殊工作来说,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阅历积累,又需要开放的思维。因此,要客观地评价一个人才,必须看主流;用一个人,要用其所长。比如,在我社二届聘用中就外聘了发行部主任,他原来是从事数据制作和数字产品销售工作的,但实践证明他搞期刊销售工作也是很适应的。再如,在我社三届聘用中,我们既大胆地从普通编辑中选拔年轻的优秀人才担任编辑部副主任职务;又不拘一格,聘用一名年龄超过50岁的阅历丰富的老编辑担任我社“中国当红网”的主任。在《党员文摘》编辑部,我们也根据编辑的素质、专业知识结构、爱好分配栏目和工作。
总之,我的观点是,没有不好的人才,只有没有用好的人才。任何一个人在合适的岗位,都能发挥他的价值。
第三,以人为本。
我们选人用人是严格的,编辑工作完成不了、稿件质量上不来,是要降等扣工资的。2000年至今,因不适应工作,《党员文摘》编辑部已有3名编辑被辞退。但是,我们选人用人又充满人情味。
一方面,我们爱惜人才、关心年轻编辑的成长,给编辑提供了许多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地提高本领。在社内我们长期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和研讨,还把职工送出去参加各种研修班、培训班,加大与同行的交流沟通,在编刊工作中,我们还要求他们不断总结、反思,积极督促他们成为合格的办刊人。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培养职工队伍对集体的忠诚度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我认为,只有真正热爱所在集体的人,才能在集体中勃发出巨大的工作动力,为集体创造财富。因此,我们注重营造集体氛围,通过各种活动凝聚人心。我社许多职工都以社为家,许多编辑都把我们的刊物视作自己的孩子,长年加班不计报酬、处处为刊社事业着想,把全部身心献给了我们的刊物、我们的读者。
编后语:
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任何想阻止它前进的想法和行动都将被历史所嘲笑与唾弃。“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我们有理由与信心相信:在新时代的形势下,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党员文摘》一定会把自己的鲜艳旗帜,树立于众多的文摘类刊物中使自己猎猎飘扬!
《党员文摘》读者来信选登:
宛如春风扑面来
——读今年1、2期《党员文摘》有感
沈阳军区81934部队宣传干事刘云
四年前,我从驻内蒙古塞外草原某部探亲回家,第一次手捧父亲订阅的《党员文摘》杂志,顿时被其视角独特,颇具文采的办刊风格深深吸引住了。今春再次回故乡,如愿以偿,又看到了贵刊,我不禁为九八年第一、二期的《党员文摘》喝彩,阅读之余,犹如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宛如一缕缕春风吹打在心窝上,让人顿觉暖洋洋的。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九八年新版的《党员文摘》不仅让我这位军人青睐有加,同时也得到故乡大多数读者的高度赞赏。我认为,这两期刊物之所以受到好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封面独具特色,插图错落有致。这两期封面,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庄重而不失文雅,浓烈而不失清新,静谧中带着动感,创造了一种素而鲜亮,动而优美的氛围。而其中的“漫画世界”、“卷首篇”、“目录”等处的插图可谓多姿多彩,每篇文章的插图都是大小有别,不给人负重和小气之感。无疑,封面和插图宛如一片片绿叶,衬托着每篇文章绚丽灿烂。二是文章长短适宜,格调清新典雅。所摘文章,既有小家庭的酸甜苦辣,又有大世界的万千变化;既有国内的人物风采,也有国外的风云变幻,所涉及的许多方面,都是文之精华。这两期当中,尤其是“社会缩影”栏目中的中篇小说《跑官》,我曾在去年的《小说月报》拜读过,如今再次读来,更觉如醇香的窖酒绵远深长。还有诸如“人物林”、“人生风采”等栏目,我都细细咀嚼,这些文章虽长一些,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给人以启迪,又何不乐乎?!吾以为,适当刊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恰似青菜豆腐吃多了,来一碗红烧肉,一则解馋,二则增加营养,可谓一举两得。三是标题制作新颖,排版别样风味。标题制作关系到整个刊物的整体形象,还要做到新、奇特,该大则不小,该变则倡新,该新则变异,不给人累赘之感。而贵刊克服了办刊难度,富有浓郁的个性特色,其份量一点儿也不比其他名牌刊物逊色。今后,我期望贵刊应加强三方面的工作,一则加大宣传力度,尽快与市场接轨;二则栏目要做到丰富多彩,尽量适合各个层次读者的需要;三则所选文章要独特新颖,独家报道最好,这样,无疑会吸引更多的读者。
即将启程归队,我要捎回这两期刊物,向部队领导和战友们宣传我们故乡重庆办的这份刊物,让更多的读者走近它,为它耕耘,为它付出,为它喝采,祝愿它成为跨世纪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让贵刊犹如春风缕缕,吹进更多人的心田!
我与家人爱看《党员文摘》
陕西省交通医院 郝陆飞
我是2002年在众多报刊征订目录中发现了这份杂志,并自费订阅。当我收到第2期杂志时,越看越有吸引力,一口气读完了她。她内容丰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知识等面面俱到,读后能提高我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就连我爱人平时不爱看这类刊物,也被《党员文摘》刊登的文章吸引住了。如《一个绝症患者不屈的生命诉求》、《摈弃“跳蚤人生”》两篇文章,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坚强,给人以勇攀高峰,不畏艰险的进取心。让我们永远以积极上进的心态投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
时代需要铁骨铮铮的党员干部
——读《党员文摘》有感
山东省安丘市山镇小山村 辛振元
编辑老师:
读了贵刊2002年第5期《张作玺的“共产党宣言”》真令人佩服,使人感叹。在祖国城市和乡村,需要更多的像张作玺这样的共产党员和干部。他对党忠心耿耿,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放弃外出挣大钱的富路不走,勇挑重担,一心扑在为老百姓铺洒“金光”的大道上,时刻想到的是如何使村民们尽快走上富裕路。
在我国农村,建国这么些年了,仍有少数乡村还是老样子——连条像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的党员干部顾亲情、爱面子:张三的房不可拆,李四的墙不可动;还有的因亲二叔、亲大伯的阻碍,为了一间老屋,村里扩展公路不能动;为了一棵树根,田间的生产道不能修,村民们却无可奈何,真拿这些人没办法。他们顾及的是自己的利益,忘却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党员干部张作玺为了修建致富路,让推土机首先推倒了侄儿家的猪圈,亮出了党支部一班人向阻碍生产发展和村民们走致富路的挡路人开战的宣言。他不徇私情、敢于碰硬的举动,受到村民们的理解和拥护。当干部、作党员的,就应该这样。对自己严,对亲人严,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基层干部的行为准则。
张作玺说:“凭本事,我哪年不挣两三万的,图钱,就不做这个支部书记;图你们(指那些结党营私者)高兴,老百姓不高兴怎么办?”铮铮誓言,句句如雷贯耳,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有这种精神,不贪钱财,两袖清风,一身廉洁。我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城乡基层的党员干部都好好读读这篇文章,一定会从中受益,并终生不忘。
一位三峡移民读者的热泪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镇解放村8组 任绪权
在重庆云阳老家时,我就是《党员文摘》的忠实读者,每期必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当我响应国家的号召,离开家乡,千里迢迢到江苏省大丰市新丰镇安家落户后,有整整两年没再看到《党员文摘》。前不久,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给我邮寄来2003年第1至3期《党员文摘》,惊喜的我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长大成人后,我流过两次泪。第一次是在2001年7月21日,我流泪告别了家乡故土;第二次流泪是在江苏移民新居再次见到老朋友《党员文摘》。
在此,我代表在江苏大丰的1904名三峡儿女向杂志社的全体同志道一声:谢谢!
《党员文摘》——火车司机的贴心朋友
铁路分局迎水桥机务段平凉车间 解筱文
我是宝中铁路上的一名机车乘务员, 火车司机的工作单调而繁忙,长年与列车为伴,学习的时间不很多,对信息的了解相对较少。自从我们段的120个机车组都订了《党员文摘》杂志后,它所登载的文章便成了我们这些火车司机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和增长知识的有效载体。每当列车到达目的地休息或者列车中途停车时间较长时,她就成了我们身边的一位朴实亲切的朋友和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在开阔我们眼界的同时,还经常带给我们许多喜悦。许多机车组把每一期《党员文摘》都保存起来,有些还装订成册与业务技术必备书籍一同放置在机车柜子中。
《党员文摘》设计精美,所选文章有一定的启迪性、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且文风朴实,语言精美,富含哲理;一些时政方面文章很有深度和力度;所有的文章思想性和可读性结合得十分到位;漫画寓意深长,插图和配图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感枯燥,只觉顺心合口味,多数文章还可反复揣读,细细品味。
《党员文摘》就这样以她优美而健康的体态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以她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我们这些驾驶着列车飞驰在千里铁道线上的火车司机,以她独特的方式唤醒了我们这些普通劳动者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增强了我们们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和《党员文摘》相伴的六年中,我和许多工友昂首进入共产党员的行列,我们用忠诚和青春热血在通向幸福和富裕的道路上挥洒激情。
《党员文摘》,我们火车司机永远的贴心朋友。
《党员文摘》如一杯“清茶”
市巴南区一品镇中心医院 任健康
我虽然不是党员,但父亲订阅的《党员文摘》我每期必读。
在静静的夜里,每当我读完新一期《党员文摘》,呷一口手边的清茶,在书香和茶香交融的氛围里,我欣欣然感到,这本多年来我不离不弃的《党员文摘》就像一杯“清茶”, 回味无穷。
浏览眼下林林总总的杂志,如果都比作饮品的话,那么:有的像咖啡,充满了“小资”及现代贵族们欣赏的洋气与情调;有的像可乐,充满“新新人类”们追逐的时尚与流行;有的像白开水,故弄玄虚,实在乏味;而《党员文摘》这杯“清茶”,一打开就“清香扑鼻”,“喝”后不仅让人唇留香甜,而且益处多多。回味无穷之际,能让人在浮躁的世界里保持一份冷静、清醒与从容大度。
回想与《党员文摘》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最先吸引我的是它不媚流诟、清新雅致的封面和精美的彩插。时下不少杂志总爱用矫揉造作的俊男靓女作封面,弄得花里胡哨,让人不胜其烦。而《党员文摘》始终以清新高雅的面貌示人,别具一格。彩插“艺术星空”不遗余力地推介名家佳作,给读者以高雅的艺术熏陶,让我这个美术爱好者欣喜不已。那一幅幅或水色淋漓或典雅秀丽或笔墨恣肆或意象纵横的画面,每每让我的心神沉醉其中、留连忘返。
翻开书页仔细读来,更发现《党员文摘》确实秀外慧中,一篇篇美文隽语让人不忍掩卷。我一直认为一份好的文摘杂志在内容上应做到“杂”而“精”。“杂”是指选编文章的范围要广,“精”是指刊登的文章要有质量。读了《党员文摘》你能发现:文章中有对亲情、爱心的赞颂;对丑行、罪恶的揭露;对贪污腐败的深恶痛绝;对国家大计的关注;对凡人小事的关怀;对历史的追忆反思;对世界风云的深入剖析……凡此种种,风格多样,包罗万象,适合读者不同的口味。这是它的“杂”。从“精”度上看,这些文章褒扬人间真情则感人至深;针砭时弊能鞭辟入里;刺贪刺虐均痛快淋漓;分析时政且深入透彻。总之《党员文摘》将“杂”和“精”有机地协调好了,为读者提供了上佳的精神食粮。我想,这也正是众多读者一直对《党员文摘》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新年伊始,愿《党员文摘》清新的香味飘散得更广,成为更多读者喜爱的精品杂志!
新读者的来信
广东省茂名市第五中学教师:黄世宁
宋总编:
你好!
我是广东的一名中学教师,作为一名党员,在工作中我总是不断地告诫自己,要继续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员。于是在生活中,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尽量多读书。去年底,在报刊收订期间,我在《全国邮发杂志简明目录》中发现了贵刊,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先订了一个季度。在贵刊未到之前,我一直在猜想《党员文摘》究竟是一本怎么样的党刊,会不会是像其他党刊一样侧重于理论性,严肃而呆板呢?
新年过了两个星期,我收到了贵刊2003年的第1期。一看封面,立即松了一口气,与想象中的要好得多了,色彩鲜明,文章主题目突出。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更是高兴。想不到居然有一本办得如此有特色的党刊:有理论而不枯燥,栏目多而有个性,内容足又有分量。让我的思想在不知不觉的阅读中受到净化,真正做到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风格。如“史海泛舟”、“神洲潮”等理论性较强的栏目,编发的文章既有深度又不枯燥。如“说长论短”栏目,第1期里刊登的《别闯红灯》,在提醒了那些自恃自己是某大官的司机之类人外,更是联系到生活中的“红灯”闯不得,令人沉思。“幽默讽刺”、“漫画世界”等栏目,则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或画面给人一目了然的放松,而在放松之余又令人回味,有所收获。在“信息广场”里,国家及各地的一些新政策、重大信息等都包容其中。总之,各个栏目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不类同,可读性强,作为一本党刊,能有如此成绩,我觉得是相当不错的了,我喜欢它。
我感到惟一不足的是,内文里的图片效果不够理想,线条不够清晰,色彩过深,印刷出来的效果不是很好。而“艺术星空”里,我建议是否可刊登各地读者在生活中拍摄的一些精彩图片呢?由于我是第一次接触贵刊,对它理解还欠全面,上述所说只是我读完今年第1期后随感所想,其中所提意见还欠成熟,不当之处请莫见笑。
祝贵刊越办越好!